广州 主板维修

  支 书“ 老 崔 ”

  ——追记平顺县石城镇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崔书忠

在人工天河红旗渠广州天河主板粉碎处理的源首,坐落着一个不足400人的小山村,名叫崔家庄。在这个小山村里,村民都唤他们的“当家人”为“老崔”,叫了几十年。

“老崔”名叫崔书忠,是平顺县石城镇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崔家庄村脱贫了,全村人的幸福生活就要来了,2016年12月22日,“老崔”却因心脏病猝死,年仅60岁。“

‘老崔’走了,崔家庄的天塌了”“广州天河主板粉碎处理我没见过‘老崔’这么好的人”“这样的党员越多越好”……村民们表达着无尽的怀念。

  村庄广州天河主板粉碎处理:从“脏乱差”到“白净美”

步入崔家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一条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连村入户,村口一座三间两层小楼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也是崔家庄村党支部所在地,斜对面是健身器材齐全的小广场,路的两旁排列着整齐的绿树,绿树后面是一座座样式新颖的农家小楼,“精准脱贫、不落一人”“决战脱贫攻坚、奋力同步小康”的大红标语刷在雪白的院墙外,仿佛能看到昨日大伙儿拼搏努力的身影。然而,从前的崔家庄村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村委会主任赵新平说,从前,村中道路最宽处4米多,最窄处不足2米,十几个猪圈、厕所把道路占了一大半,路旁还有几处老房,夏天臭气难闻、蚊蝇滋生,雨雪天污水四溢、无从下脚,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1999年,当过23年民办教师的崔书忠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那年他44岁。放弃外面的工作,在乡亲们饱含信任的目光中,他接过了前任的接力棒,一干就是17年。

上任伊始,崔书忠就立足美丽乡村蓝图,把重心放在环境整治上,标本兼治,扎实推进,使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变,让崔家庄村从“脏乱差”变为“白净美”。

整治环境,首要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如何修这条路,大伙儿看法不一。在村党员会议上,崔书忠提议,动员村民拆房屋、搬猪圈、移厕所,把小巷修成开得进农用车的大路。有人表示反对说,拆房、移猪圈是个麻烦事,预算肯定也要超标。崔书忠态度坚决:“既然做,就要做好。”

崔书忠在挨家挨户做工作的同时,带领大家首先把自家的三间两层楼房拆掉。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干部带了头,工作就好做多了。环境整治也是如此,崔家庄村300多米的主街道,共拆除残垣断壁和破旧危房10余间,移走25个猪圈和30多座厕所,道路宽度拓展到8米。

趁热打铁的崔家庄又先后投资20多万元,将出村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坚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三年时间修通了宽10米、长900多米的通村公路广州天河主板粉碎处理;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新修小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新建了小学、卫生所……为解决吃水难问题,崔书忠一趟一趟往县里市里跑,建起了电力提水工程,家家户户不仅有了上水,还通上了下水。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村里养老保险、新农合、“户户通”的覆盖率也达到了100%,整齐的水泥路也直接铺到了大家伙儿的家门口。而随着全县乡村游的热门,更是给崔家庄的环境整治打了一剂强心针。村集体给每家每户下发了专用的垃圾桶,并聘请专人每天打扫。

“以前,垃圾都倒在村口,现在村里有规定,垃圾必须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有专人拾掇,现在卫生好了,大家的心情也好了。”崔红光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崔家庄村成功申报了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产业:从“一无所有”到“遍地开花”

经过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崔家庄村环境美了,村庄靓了。崔书忠和村“两委”班子琢磨着发展产业致富。可发展什么产业,资金从哪里来成了难题。

发展产业没有现成的办法可照,在这条路上,他们摸爬滚打,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开始,按照国家扶持政策,决定发展光伏发电,但因地处水电自供区,不符合发展条件而放弃了。

2012年,崔书忠和村“两委”班子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产业。蔬菜大棚建设之初,他找资料、查数据,亲自搞预算,每项材料都亲自审核、亲自把关。工程开工后,他每天都蹲守在工地上,直到大棚都高标准完工。蔬菜大棚从开工到长出头茬蔬菜仅用了三个月时间。2012年共建了3个暖棚、1个春秋大棚。2013年春节,全村百姓都吃上了本村大棚里的北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

目前,崔家庄村有日光温室大棚3座,普通塑料大棚21座。

在发展花椒芽菜时,喊破嗓子也没人响应,他就在自己的3亩地里种上了花椒芽菜,发动亲戚种了20多亩,村民看到效益才慢慢开始尝试;这些年乡村旅游很是红火,崔家庄也依托自己地处红旗渠渠首、紧邻红石坪景区的优势,制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崔书忠带头在自己家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农家旅社……

发展新大象生猪养殖项目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6年,崔家庄村被定为全县第一批脱贫村,崔书忠作为当家人,压力很大,脱贫成了他心中时时惦念的事。怎么脱贫?村中虽然有种植产业项目,但是还不够,他就和村“两委”班子想着法子找项目,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百度上搜索到了山西新大象生猪养殖项目,并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山西新大象农牧养殖公司参观考察,最终与公司签订养殖合同,建设了总投资150万元的标准化猪舍。2016年“五一”第一批猪仔进场,10月13日第一批生猪出栏,10月17日第二批猪仔又进场,年底,全村所有贫困户每人都分得了200元的红利。

养殖业的初见成效,让崔书忠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他和村“两委”班子决定在扶贫产业上再下猛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50多万元,把村西板石滩的边坡沟地平整、垫土、垒堰、彻渠,建起了近百亩配套完善的采摘园,栽下了桃、枣、杏等11种4000多株干鲜水果树。紧接着又把目光放在了东大凹50亩的撂荒地上,种植花椒树苗,待花椒树挂果后,平均分给贫困户受益。“虽然广州天河主板粉碎处理我们还没富起来,可是有书忠这样的领头人,我们心劲儿足。”村民崔苏堂的话,道出了崔家庄村民的心声。

2016年7月,崔家庄村与北京中乔大浓集团公司签订富硒小杂粮、蔬菜水果种植合作协议。

为了让村民摆脱贫困实现稳定增收,崔书忠按照县乡发展规划,制定了崔家庄村近、中、远三期脱贫规划。近期即2016年抓好猪场管理生产,依靠生猪养殖贫困户人均分红200元,实现贫困户脱贫,崔家庄退出贫困村行列。中期规划为三年,全村人均种植花椒树15-20株,扣除管理费用,三年后人均增收1000元。远期规划为五年,开发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通过建设农家旅社、建设水上乐园、发展采摘种植园、建设富硒种植基地等,将崔家庄打造成全县一流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让群众通过旅游产业实现发家致富。

贫困户桑生有“埋怨”:“现在我们村养殖有猪场,种植有花椒芽菜、蔬菜大棚,还有采摘园……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他却‘掉队了’!”

2016年,崔家庄村人均收入达到4950元,率先退出了贫困村行列。

  身份:从“一家之主”到全村“主心骨”

崔书忠先后担任崔家庄四届党支部书记兼三届村委会主任。记者到崔家庄村采访,不管走进谁家,那家的主人都会讲述一段与崔书忠之间的故事。

白墙红顶,大气简洁,与青山秀水混为一体,别具特色,这便是崔家庄移民小区。走进张最堂的家,装修一新,整洁干净。张最堂说:“以前我家的房子在地质灾害区,属于危房,现在住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有劲,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多亏有崔书记这样的领头人。”

老党员崔俊科指着床上的床单、被罩说,这些都是书忠自掏腰包每年“七一”给我们这些党员买的,他家生活条件在村上也不算好,但他做了榜样,村上不论是党员还是村民,心劲儿齐,不讲价钱,不计报酬,一起出力把事情办好。从2012年起,崔家庄连续4年当选为红旗党支部,崔书忠每年都把县里奖的8000元奖金全部拿出来,买成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奖励和慰问为崔家庄发展作出贡献的干部群众。

对群众无私,对自己却苛刻。外出争取资金、跑项目,崔书忠每次乘坐的都是班车或公交车,吃的是便饭,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偶尔在县城里住也从不住宾馆,只是到亲戚朋友家挤一挤。赵新平说,有一年夏天,他和崔书记去县城,办完事后两人在文化艺术中心外面的台阶上休息,过了一会儿一看,崔书记就睡在了那里。

女儿崔苏勤说,父亲以前的头发很浓密,这些年父亲为了村上的事操碎了心,头发白了,也掉完了。2015年腊月,她得了子宫内膜移位做了手术,刚两个多月,二弟崔苏浩又身患急性白血病住院,父亲村里一趟,医院一趟,舍不下这头,更放不下那头,在医院想着村里的事,在村里又惦记着医院的事。

崔书忠究竟为村民做了多少好事,谁也说不清。就在去世前几天,崔书忠还是晚上在医院照顾儿子,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村里忙活。崔苏浩身体感染,病情加重,崔书忠坚持接受完省第三方评估考核组的考核,准备返回医院时,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去世了,两天后崔书忠帮助死者家属料理完后事,才连夜匆匆赶回医院。老人的儿子崔元平说,多亏了崔书记。

广州天河主板粉碎处理_广州天河主板粉碎处理公司

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唯有心怀大爱的人,才能把村民抬到最高,把自己放到最低。

2016年12月21日,冬至,天上下起了大雪,他接到乡里打来的电话,说他被评为脱贫攻坚模范支部书记,红旗党支部明天也要来验收,让他准备好材料。他很开心,那晚在病房准备材料,忙到凌晨才睡觉。12月22日,崔书忠4点50分起床,把饭做好后,告诉儿子:“我走了。”没想到这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后一句话。

崔书忠没有想到这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天。17时15分,正当考核组准备返回时,他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

他匆匆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豪言壮语,却在家里、村委会,留下了一摞摞笔记本、奖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里的大事小情和他对工作的思考。带着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带着对百姓的牵挂,带着对家人的愧意,他走了……

(来源:长治日报)

  投稿 | 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0380351

  平顺老乡点下面

  ↓↓↓

客户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