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蹲在石牌村的巷口,手里转着一串钥匙,目光落在脚边那个鼓鼓囊囊的电脑包上。包里面是儿子上大学时买的笔记本,如今屏幕下方的边框已经泛黄,触控板偶尔会失灵,但开机时那声熟悉的 “咚” 还在。“前阵子收废品的开价五十,我总觉得不止这个数。” 他望着巷口那家挂着 “电子回收” 招牌的小店,犹豫着要不要进去问问。
在天河区,像李叔这样琢磨旧电脑值多少钱的街坊不在少数。天河南的小区里,阿姨们凑在一起择菜时会聊起 “谁家的旧电脑卖了好价钱”;龙口西的菜市场旁,总有人围着回收摊打听行情。这些藏在居民楼里的旧电脑,价格就像菜市场的时价,会随着型号、成色、配件是否齐全悄悄变化。
决定价格的第一要素是 “年龄”。在体育西路的一家回收店里,老板老张打开李叔的电脑,屏幕上弹出的配置信息显示是 2017 款。“你看,2015 年前的机型,就算能开机,回收价也难超一百;2018 年后的轻薄本,成色好的能给到三百往上。” 他边说边调出报价单,李叔那台刚好卡在中间档,基础价一百五。旁边一个小伙子抱着 2020 款游戏本,老板扫了眼配置,直接报出八百的价格,看得李叔直咋舌。
硬件状况是价格的 “加减分项”。老张用 U 盘插入电脑,检测软件立刻跳出一串数据:硬盘健康度 78%,电池循环次数 420 次。“硬盘没坏道,加二十;电池续航只剩两小时,减三十。” 他在计算器上敲着数字,“如果屏幕没划痕,还能再加五十。” 李叔这才想起,去年孙子用马克笔在键盘上画了几道,虽然擦干净了,但键帽上还留着淡淡的印记,这一下又少了二十。
配件齐全能让价格 “跳一级”。住在华景新城的王阿姨就很懂行,她把旧电脑的原装充电器、说明书甚至包装盒都找了出来。“上次没带充电器,老板说要扣五十块买新配件,这次全带上,直接多给了三十。” 李叔摸了摸口袋,充电器早就不知所踪,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报价单上又少了一笔。
不同回收渠道的价格也像 “菜市场不同摊位”。小区门口流动回收车的报价通常最低,他们收来的电脑大多拆解卖零件;实体店的价格稍高,老板会挑拣能二次销售的机型;如果赶上街道组织的环保回收活动,价格虽然中等,但会额外送桶洗衣液或一袋大米,不少街坊觉得这样更划算。李叔算了笔账:流动车给一百二,实体店一百五,活动价一百三加一桶油,最后选了实体店,“差二十块,但能当场拿到现钱”。
傍晚的天河路,华灯初上。李叔揣着卖电脑的一百五十块钱,路过烧腊店时买了半只豉油鸡。回家路上,他看到小区公告栏贴着 “旧物回收价格表”,上面明码标着不同年份电脑的回收区间。“原来我这台确实差不多这个价。” 他笑着加快脚步,盘算着用这笔钱给孙子买个新书包。在天河区的烟火气里,旧电脑的价格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藏着街坊们对物件的珍惜,和过日子的精打细算。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