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区下岗女工人明姐做志愿者十几年如一日。 梁文祥摄
1997年的一天广州电脑零件回收站,李凤明偶然看到电视里的求助信息,当即就从家赶到了义工联,签了义工报名表,成为广州最早期的义工之一,一做就是19年。
下岗女工的义工之路并不容易。如今已是58岁的李凤明,用她的19年时间,帮扶了一批又一批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组织助学山区小孩等各种公益活动,还从头开始学用电脑,考社工,用一股“钻劲”实践着她的义工人生。
长者服务部的义工走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凤明与另一位义工仍坚守于此。对于义工,她仍旧饱含热情,大到活动策划,小到人员联系,事无巨细,她都亲自完成。在漫长的义工生涯里,始终保持着一份初心。
“瞬间,点燃梦想”
“我是一个平凡人,平时爱做一点别人认为有点傻的事”,2013年11月10日,第二次考试失败的李凤明写下自己心中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社工,让志愿服务更专业。
李凤明所说的这件傻事,指的就是义工。时间回到1997年,当时正在看电视的李凤明,突然被一条插播的新闻吸引了,“说的是本地一个小孩被大火烧伤,情况很严重”。
新闻里爱心人士向社会求助,呼吁更多的市民去帮助烧伤的孩子。这一情景,一下触动了李凤明,“像敲醒了自己一样”。
在以往日复一日的寻常日子里,一向害羞、内向的李凤明有一份埋藏已久的心思,“帮助别人,让更多人得到关心”。以往,李凤明的奶奶行动不便时,都是周围邻居帮忙一块照顾,这份温暖,一直被她记在心里。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盼望的机会吗?李凤明随即抄下了地址,打算第二天去团委了解捐助信息。这一晚,她激动得辗转难眠。
彼时,隶属团委的番禺区义工联刚成立不久,正需要向外招收大量义工,明姐到达团委时,得知了招收义工的消息,当即就签了义工报名表,加入了长者服务部,“没有多想,只是想做点事”。
不过此时,绝大多数人对于义工并不了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只是少数,怀疑、质问随之而来。
在家中,明姐要照顾丈夫和女儿的生活起居,要是去做义工了,会不会连做饭都没时间了?起先,丈夫并不支持李凤明的选择。“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去找份工作。”丈夫对李凤明说。
李凤明周围的朋友也都十分不解,纷纷建议她不要做了,“有说浪费时间的,也有说可能是骗人的”,朋友的热心劝告,让明姐有些无奈,“人应该有点精神寄托,明明是做好事,为什么都不理解呢?”
不过,明姐的义工梦却愈发强烈,“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一定要做这件事”。
家人拗不过倔强的李凤明,刚成为义工时,李凤明就选择了加入长者服务部,工作内容是探访长者、到医院看望末期病人。
起初,她每天都是打扫完家里卫生、做好饭后,再赶紧跑去和其他义工会合。不过,由于太过投入,以致于时常忘了时间,耽误回家。
李凤明的热情不免让家人时有埋怨,争吵也不能避免,“他们都问我,为什么不全心全意照顾家庭,反而做这件看起来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事情?”
即便没有回报,李凤明还是做得很开心。她的日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义工的行程表和工作笔记,一有空闲时间就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义工交流学习,是不是哪个地方做得不到位,跟老人沟通需要什么技巧。
坚持效果还是很明显。李凤明很快就摸透了义工的工作,在老人眼中,她是那个最值得信任的人,而在其他义工看来,“明姐”是团队里的“大姐大”:做义工本身就是出于自愿,难免有人中途来了又走,但明姐对这件事却始终抱有十分的热情,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活动。
义工生涯虽然艰难起步,好在也慢慢顺利起来。不过,谁曾料想,之后的道路,对于明姐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
2004年,义工们从一个十几平方米的临时办公点搬到了番禺市桥的环城东路上,有了固定的办公及活动地点,这一年,李凤明也当选为长者服务部的部长,需要承担起活动策划等管理上的工作。不过,这对已近50岁的她来说,只意味着困难和挑战。
“转变,开启新方向”
从没有接触过活动策划,甚至连电脑都没碰过,李凤明笑称那时自己仿佛刚刚上学的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一开始,李凤明找来了以往所有的资料,熟悉情况后,她从策划小义卖活动开始学起,需要准备什么物资、组织多少义工,她都一个一个联系确认,直到能策划大的活动,“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经验”。
做活动策划案时,李凤明只能手写,然后让其它义工录入电脑后,再发送给各个参加活动的义工。要是临时想到有地方要修改,还得再找人帮忙,这样一来效率不高,还耽误不少时间。
李凤明暗暗下了决心,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她要自己学会使用电脑操作和上网。她四处找人学习,义工伙伴们是她的老师,家里的电脑也成为她学习的工具,要是在家遇到不懂的、不会操作的问题,就让女儿教她,不到两个月时间,李凤明基本掌握电脑的使用技巧,并慢慢熟练起来。
而长期和人打交道,让她这个管理者还掌握了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妙招”。一次,两个义工因为活动起了争执,看似无关紧要,李凤明想来想去还是放心不下,私下打电话和两人聊了一个晚上,这才解开彼此心结。在其他义工眼中,李凤明这个义工“大姐大”不仅为人热心,还是大家的“知心姐姐”,有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找她倾诉,而李凤明也乐在其中,“从养生到生活琐事,大家都爱找我聊,我也喜欢给他们提提建议”。
李凤明在义工圈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本地居民也特意找到她,向她咨询心理问题,为了提高“专业素养”,李凤明特意找来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书籍,“没事我就翻翻,看看专业的知识,解答大家的疑惑”。
管理的担子越来越重,长者们的日常探访工作也不能放下,李凤明变得更加忙碌,不过,辛苦付出换来的是老人们的信任和依赖,在老人们眼里,李凤明简直比女儿还亲。
大姑婆和细姑婆是一对亲姐妹,一直是李凤明平时帮助的两位长者,姐妹俩的双亲在大姑婆10多岁时去世,大姑婆为了带大两个弟弟和下肢瘫痪的妹妹,终身未嫁,靠养猪、打散工、帮人带孩子挣钱养家。
2002年,患有肺癌的大姑婆在临终前,连夜找来李凤明,希望李凤明能够担任她立遗嘱的公证人。去世前,大姑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细姑婆,一直握着李凤明的双手嘱咐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妹妹,“她祈求的眼神我现在都还记得,老人们这么依赖我们,怎么能辜负她们的期望呢?”。
李凤明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实现大姑婆的愿望。在大姑婆过世后,李凤明和其他的义工一有时间就去陪着细姑婆,把她房子后院搭建成小花园,逢年过节,想方设法带细姑婆出去感受节日的气氛,定期带着细姑婆游园、喝早茶等。
“记得有一年,我们帮细姑婆到酒楼庆祝生日,义工们自愿报名,结果去了满满的五桌义工朋友。”李凤明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来祝寿,酒楼里其他就餐的人煞是羡慕。
此后,为了照顾孙子,李凤明曾辞去长者服务部部长的职位,但闲不下来的她,始终放心不下义工的事业,“总想着干点啥”,为此,李凤明只要一有时间,就回到长者服务部转转,“有时顺手帮帮忙,有时跟着去探访老人”。
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彼时,李凤明深刻感受到,志愿者的身份地位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年后,广州举办了首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简称“志交会”),引入社会资源为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社会上对于义工及公益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义工更加尊重”。
而李凤明对于义工的执着,也让家人开始对她转观,“以前人家问我去哪了,女儿就说不知道,后来她会和别人讲我是去做好事了”。
“想要梦想成真 还是需要点恒心的”
对于义工的工作,李凤明是出了名的认真。在她的博客空间里,2700多张照片详细地记录了每一次的义工活动。她曾有无数次另找工作的机会,但都没有动过心思。
2012年,国家社工资格证招考首次向社会人员开放,这让得知消息的李凤明十分动心,这一次,她的愿望是成为专职社工,让志愿服务更加专业。
李凤明对待自己的梦想没有半点马虎。李凤明曾连续参加了两次考试,但都以几分之差与资格证错过。不少朋友都纷纷为她打气,“明姐你在我们心里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社工,不差这一纸凭据”。
“只要有恒心,梦想一定能实现广州电脑零件回收站!”李凤明在心里再次暗暗下了决心,就当一次考验,没有气馁的李凤明反而越挫越勇,平时只要一有时间,就上网查资料学习,在向通过考试的人请教经验后,李凤明选择了题海战术。
在她第三次参加考试的前两个月,恰逢女儿正好考金融证书,两人如同战友般形影不离,白天在麦当劳里刷两个小时题,晚上回去查资料,2014年6月,李凤明如愿考取了社工证。通过考试的李凤明,并没有想象中激动,她用简短的一句话,总结了这段经历,“想要梦想成真,还是需要点恒心的”。
十多年的志愿工作,让李凤明不断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008年开始,她不时跟随其他公益小组前往贫困山区,做一次性的助学。不过,李凤明慢慢意识到,这种助学方式对于当地小孩来说,并不能改变多少他们的生活。她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助学工作做好起来。
2011年,李凤明开始实践她的新目标——“帮扶助学”项目启动,探访、集体讨论、找愿意帮扶的人等贯穿她的日常生活。关注山区特困家庭的孩子,通过互联网、媒体等各方面的收集,将社会的慈善资源送给山区的孩子。为了实地考察被帮扶对象的真实情况,李凤明几乎走遍了梅州、英德的山区,项目至今一共帮扶了270多个贫困山区的小孩。
2014年,李凤明被评选为“番禺好人”,周围义工都说,李凤明19年的义工人生,完美诠释了“坚持”一词。从1997年加入义工联至今,义工来来往往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凤明与另外一位义工仍坚守在长者服务部。义工活动已经成为李凤明生活的一部分。义工联的同事总拿她打趣,“如果不让明姐做义工,她一定会哭的”。
“现在周围的朋友一见到我,就会问我最近有没有做助学啊或是去哪里探访呢。”而李凤明的女儿,如今也时常带着小孩,只要得空了就去帮忙爱心义卖。
李凤明说,虽然义工是带给别人帮助,但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做义工对于我而言,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也是思想上的提升。”
“这辈子,我只想做好这一件事!”李凤明笑着说。
记者手记
她是闪亮的广州名片
“义工是我不能割舍的一部分”,在采访中,明姐不时提起这句话。
她语速不快,但句句话都掷地有声,条理清晰,遇到不确定的说法,很快就反应过来提出纠正意见。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58岁。
明姐做义工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因为她的奶奶曾受邻里照顾,这份温暖让她一直铭记于心。于是她也将此回报以社会,十多年来如一日地探访孤寡独居老人。
她是这个城市闪亮的名片。在广州,有成千上万的义工在为这个城市提供服务,“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圈中,她不仅是朋友眼中的“大姐大”,还是贴心的“知心姐姐”,从养生到家庭琐事她总能给出最贴心的建议,而她也乐在其中,为此,还专门找来心理学专业书学习。
不管做什么,明姐总能做到极致:做义工,她在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心得体会;做管理,她从头学起电脑操作;考社工,她拉着女儿一块在麦当劳刷题……义工服务原本就出于自愿,但像明姐这么投入的真不多。
说起过往的19年经历,她从来没说一个苦字。只说感谢过去的选择,义工生涯是宝贵的财富,是自己精神寄托,在这过程中也不断完善了自己。事实上,为了义工,明姐算是倾注了所有的精力。
明姐喜欢在博客空间里记录自己的心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理想,有事做,能爱人,这三样东西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5月21日,这个谐音为“我爱你”的日子里,明姐选择了向自己坚持了十多年的事业告白。
梦想谁都有,但真正付出的少之又少,就像明姐说的,“每个人都曾经追逐过梦想,你追逐过了吗?”
李凤明:
义工让我不断完善自己
南方日报:为什么会选择做义工?
李凤明:1993年,我从单位下岗,那时候没有工作,只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在家做做饭、打扫下卫生。偶然机会,我从电视里看到小孩烧伤的新闻时,感觉非常震撼,就想自己能做点什么。那时候家人都劝我不要做,说浪费时间,但我还是坚持了。
南方日报:最开始做义工时有哪些工作?
李凤明:要去社区探访孤寡独居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有时还要去医院探望末期老人,帮老人庆生等等。
南方日报:家人对你做义工是什么看法?
李凤明:一开始做时,家人是不理解的,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别人问女儿我去哪了,以前她都说不知道,后来她就会告诉别人,我去做好事了,这时候家人算是默认了。再到后来,女儿很支持,会带着她小孩一块来帮忙爱心义卖。
南方日报:有没有想过不做义工去找份工作?
李凤明:从来没有过,我做这件事是满足我一个精神寄托,期间有很多机会去找工作,但我没有去,就想着把这一件事做好。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是在提升自己的,不管是技能还是思想,我觉得很满足。
指挥:姚燕永 孙国英 胡智勇
策划:张蜀梅 姜玉龙
采编统筹:陈晨 肖凯荣 何山 执行:机动记者部 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网
文:南方日报记者 曹嫒嫒 实习生 林紫丹
图: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我要评论